• 他们在岛屿写作:两地

    HD国语

    纪录片

      北京城南的英子,到了台北城南,变成文坛不可或缺的“林先生”。  《两地》从林海音“双乡”的特殊身份切入,随着女儿夏祖丽娓娓道来的声线,走入她的书桌、生活圈、编辑台,特殊年代里的风声鹤唳与担当,以及那一块奋力开拓的纯文学园圃。也因为性格与文字里的广大与亲切,林海音的文学作品跨越时空,成为两岸人共有的阅读记忆。她是写作者的朋友,更是战后台湾文学从襁褓到成熟,那无私勇敢的母亲。

  • 我们这样拍电影

    DVD

    纪录片

      《白鴿計畫:台灣新電影二十年》蕭菊貞受釜山影展20週年特別企劃「紀錄片系列專題—亞洲電影的力量」之託,拍攝本片紀錄自台片票房復興,台灣電影工作者所面臨的困難,藉由一段段與台灣導演的訪談,爬梳台灣電影中所反映的社會脈動以及「國族認同」議題。  透過訪問導演、製片等電影各界人士,形塑出現今台灣電影的嶄新樣貌,更一窺電影從業人員對於電影的肺腑之言。另一方面,隨時代演變,觀眾對於台灣的想像日漸擴展,這片土地的觀眾似乎湧起一股渴求,希望看到與自身環境及土地相互連結的電影。對於這股新趨勢,身處新世代的導演們又將會如何應對?

  • 我们的那时·此刻

    HD

    纪录片

           二○一三年,金马奖热闹感动地庆祝走过半世纪。杨力州导演拍摄‘金马50’纪录片。从经典到潮流、强人到百姓,每个人的金马故事,汇流成这条浩瀚蜿蜒的电影长河。       精彩的不只是影坛耆老坦承当年恩怨,或是电影运动背后的筚路蓝缕,更特别的是庶民。       观点的加入:面临台湾经济转型, 离乡背井打工的少女如何藉由文艺爱情片寄托青春梦想;国难当头时,热血男儿受爱国电影激励立志从军。他们仍会为了电影哭、电影笑的反应,对比时下宅男与心仪女星的纯情初相逢,突然没有了代沟。这是一封写给电影的情书,拍电影和看电影的,在这里穿越银幕与时间的限制,同在一起。

  • 拔一条河

    正片

    纪录片

    2009年8月8日,无情风灾摧残了高雄县甲仙乡这个山中小镇,放眼望去只剩一片死寂。但甲仙国小的一群孩子,在缺乏拔河鞋和专用拔河道的匮乏环境中,努力为家乡争取最高荣誉,试图唤回被风灾摧折后的信心与勇气。...

  • 爱别离苦

    HD国语

    纪录片

      曾以《奇蹟的夏天》获得金马奖最佳纪录片的杨力州,在《爱别离苦》将镜头转向一条在地图上找不到的「菱潭街」,这条巷弄藏着在地復甦的特色小店,小店内也各藏有私密心事:有背负家族而支离破碎的妇女;独立书店的女同伴侣;夫管严的菜摊老板娘;在洗衣店打工的钢琴老师;被迫与儿子分离的年轻妈妈;以及决定居家生产的乐器行孕妇。时光变迁、生命流转,经歷总统大选、共度尾牙新年,日常交织而成的动人故事,在这条街道一一上演。  杨力州以温柔的眼光包覆着眾人的过往伤痕,深入的跟拍访谈,突破一道道情感心防,呈现出各种坚毅的女性自我样貌。银幕上的泪痕,闪烁着人性的温暖微光,潸然之余才深刻体会,原来爱与苦本就一体两面,不曾分离。

  • 红盒子2017

    HD

    纪录片

      陳錫煌,已故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的長子。李天祿因入贅陳家,長子按規定得姓陳。父親巨人般的身影、異姓父子的特殊關係,為兩人種下難解心結。2009 年,高齡七十九歲的陳錫煌離開家族庇蔭,只帶著紅盒子內供奉的戲神田都元帥,用自己的名字另創劇團,成為深獲國內外肯定的人間國寶。然而,傳統布袋戲的快速沒落,卻又讓他面臨空有一身絕學、慷慨授藝不藏私,可是後繼者寥寥可數的困境⋯⋯。  楊力州愛看布袋戲,工作室取名「後場」,意指拍紀錄片一如為布袋戲敲鑼打鼓的樂陣,是在陪襯鏡頭裡的精彩人生。《紅盒子》製作歷時十年,不只紀錄八旬長者的傳承使命、探究兩代國寶間的矛盾,更以大銀幕展現老師傅為戲偶注入靈魂的掌中技藝,企圖將傳統布袋戲的獨特魅力,重新帶回常民生活。  Chen Hsi-huang is the eldest son of Li Tien-lu, the renowned Taiwanese glove puppeteer, but his relationship with his father had always been strained. At the age of 79, Chen set up his own troupe, which soon earned recognition all over the world.  Nevertheless, Chen finds no one to pass on his great skills...  本片與2010年為NHK剪輯的一小時內版本不同

首页

电视剧

电影

综艺

动漫